媒体山农

6月12日,经济日报在《乡村振兴》版面刊发新闻,点赞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在这篇题为《大学教授乡间授课》的文章中,记者介绍了我校刘世琦、王建民、毛志泉、米庆华等专家教授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推广科技成果,指导农业生产的生动案例,称赞山东农大从关系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小环节入手,做出了大项目,做强了新产业,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

《经济日报》是由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并称为全国“三大报”。

文章发出后,经济日报对读者反响进行了反馈。江西遂川读者肖初生表示,大学教授把课题、科研项目放在了田野上,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与田耕劳作相结合,这本身就有新鲜味道,也是读者所感兴趣的事。报道以故事的形式,生动的突出了农业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智力引擎和科技引擎的作用,当好“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紧扣农村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最新的农业农技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中落地生根。值得点赞!

广东深圳读者聂耀文表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到乡间田头研究解决农业问题,让农业技术落地生根,让农民得到实惠。乡村振兴,科技先行。农村农业农民急盼大学教授乡间授课。文章指明了农业大学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方向,很有推广价值。

全文如下:

大学教授乡间授课

本报记者 王金虎 通讯员 翟荣惠

http://paper.ce.cn/jjrb/res/1/1/2018-06/12/15/res04_attpic_brief.jpg

刘世琦教授(右)查看大蒜长势。(经济日报配发照片)

“冬前开沟、清除残根、穴施菌肥、葱树混栽”,短短的16个字,对于山东省莱州市金城镇大沙岭村王林宝来说,却是字字千金。这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毛志泉的课题组针对苹果重茬障碍导致减产、死树的关键问题,历经十几年系统研究总结出来的“真经”,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王林宝家的10亩老龄果园在2011年就采用了该技术,3年后开始结果,如今进入盛果期,去年秋季专家测产5200公斤/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创新是关键,农业高校必须走在前边,发挥智力引擎和科技引擎的作用,当好‘人才库’‘成果库’和‘智力库’。”山东农业大学校长张宪省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紧扣农村实际问题“对症下药”,让最新的农业农技理论知识在农业生产中落地生根。

日前,在临沂兰陵市芦柞镇芦柞二村,山东农业大学教授米庆华课题组研发的6到8微米可降解地膜在大蒜栽培中的应用验收现场,种植户颜丙群的一句“我服了”逗乐了现场的专家们。这种可降解地膜在完成保墒保温任务后,3个月后可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还能增产10%。

刘世琦教授的“大蒜新品种选育与标准化优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成果,在山东金乡、江苏邳州、辽宁海城等地建立出口大蒜示范基地36万亩,累计推广1500多万亩,繁育优良蒜种近3万吨。

与羊打了30多年交道的“羊”教授王建民,在地方羊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培育及高效生产配套技术等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成绩,在他的推动下,山东省的小尾寒羊、崂山奶山羊等被列入农业农村部年度推广计划,已经覆盖全国20多个省区,新增销售额近700亿元,让很多的农牧民发了“羊”财,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乡村振兴,科技先行,山东农大从关系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小环节入手,做出了大项目,做强了新产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