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融媒10月22日讯 10月21日,2025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在东营黄三角农高区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种康、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征宇,以及来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关企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黄三角农高区,围绕“科技赋能盐碱地特色产业”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共享创新发展成果,共商盐碱地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大计。

中国乡村发展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李金祥,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海波,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必昌,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副主任徐轶,中国农科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刘现武,山东省农科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李向东,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等出席会议并讲话。黄三角农高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英坤主持开幕式。
李金祥指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盐碱地科技领域带头人”作用,集聚全国顶尖人才团队,搭建了一批高能级科研平台,为全国盐碱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要持续强化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的国家队地位,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推动产业链向后端延伸,充分发挥枢纽作用、示范效应,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向盐碱地集聚,构建上下联动、区域协同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格局。
张海波强调,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扛牢农业大省、粮食大省责任,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构建“1+4”农业生产体系,推动“齐鲁粮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下一步,将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依托,加快健全完善科研创新、产业发展、人才服务体系,聚力打造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领域最顶尖的高能级战略科创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取得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全面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陈必昌表示,近年来,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东营重要指示要求,加力建设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为拓展新增耕地渠道、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我们将充分运用本次会议成果,持续加强与院士专家、科研团队、创新企业合作,强化盐碱地协同创新研究,加快推进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贡献智慧力量。
冷畅俭在会上介绍了山东农业大学办学历史和发展成就。他说,盐碱地是我国宝贵的后备耕地资源。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去年12月,学校与黄三角农高区签署协议,共建盐碱地综合利用研究生创新学院,开启了校地协同服务国家战略的新篇章。下一步,学校将深化协同创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强化成果转化,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勇担时代使命,筑牢粮食安全屏障,携手共同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大会发布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发展报告(2025)》《中国盐碱地特色产业发展报告(黄河口滩羊)》。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教授金征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景蕊莲,农业农村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凤忠作了主旨报告。
会议期间,召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作为理事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勇从“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耐盐碱品种突破”“深化产学研协同与人才培养”等3个方面进行相关工作汇报。会议还举行了盐碱地综合利用成果巡展和实地调研等活动。
农业农村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技术开发中心有关负责同志,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院所负责同志,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食药同源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有关负责同志、专家,市和黄三角农高区有关领导同志等参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