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支部书记,他厚道朴实,同事无论大小都亲切的叫他“老宋”;他古道热肠,遇到困难师生常说的是:去找老宋。在担任支部书记近14年里,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先后获得了山东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青年岗位能手,泰安市“泰山先锋”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就是资环学院土壤植物营养党支部书记宋付朋副教授。
支部工作与育人相结合。作为教师,他把教学工作看的很重。备课、讲课,课后辅导,从不放过任何育人环节;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只要有疑问,他总是第一时间接听电话、回复短信,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他总是默默承担新课和难课,并把自己摸索积累的课件和野外实习资料无偿分享给支部老师。在他们支部的带领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校级品牌专业,2010年建设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3年入选山东省名校工程建设名单。
支部工作与科研相结合。作为科研人员,他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等课题11项,发表学术论文24篇,获发明专利1项。在国家“948”课题申报和国家工程实验室平台申报建设中,他经常性加班加点,为学科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坚持把党务工作建在学科上,支部团队2005年获批建设山东省土壤资源重点实验室,2006年获批建设山东省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批准建设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中心,2011年获批建设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于2015年顺利通过验收。
支部工作与科技服务相结合。作为农业技术员,积极引导支部党员树立服务社会的先锋意识,积极带领支部为“第一书记”帮包村出谋划策,寻找致富脱贫出路,挨家挨户进行施肥技术调查,发现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减少了因为施肥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的潜在危险,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带动了全村种植模式的转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更多的造血手段。
支部工作与“三农”相结合。作为支部书记,他充满着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爱,团结带领支部党员走出实验室,开展义务服务“三农”活动,把农业科技的种子播在了肥沃的土壤里。支部党员先后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突贡专家、省级先进工作者、省级教学名师、全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支部也被学校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