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从4月15日举行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功能与寿命可调控的农用覆盖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进展汇报会上了解到,由我校主持的这个研究项目已经取得了多项阶段性成果。
        由著名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任组长的专家组,到莱芜市方下镇卢家庄村的项目试验基地进行了现场考察,并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任务分解及研究、试验进展情况的汇报。张宪省校长出席汇报会并为专家组成员颁发聘书。
        张宪省在会上致辞,介绍学校办学情况,感谢专家组成员对我校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完成好项目提出希望。他指出,这个项目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项目影响大、内容多、任务重,希望各课题组加强沟通交流,密切合作,确保高质量完成好项目;学校科技处等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服务,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王玉忠在致辞中说,“功能与寿命可调控的农用覆盖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对现代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完成好这个项目的难度也很大。山东农大和项目的参与单位在农膜研究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很强的实力。希望在研究中围绕地膜材料降解的可调控性、棚膜防尘和降低成本等关键问题进行重点攻关,提高项目研究水平。
        据该项目主持人米庆华介绍,这个项目2016年被列入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棚膜品种和功能较单一、寿命短、价格高,生物降解地膜保墒性能差、成本高、降解不可控等问题,以农膜功能与寿命可调、低成本制造为研究目标,从棚膜专用聚烯烃材料和可控生物降解地膜专用聚酯的定制着手,研究掌握材料流变行为及其加工机理,构建材料加工工艺-微观结构-性能关系模型,改进生产设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万吨级长效长寿命棚膜及千吨级生物降解地膜节能增效生产关键技术,并进行产业化示范。
        我校从1993年就开始进行农用塑料加工与应用研究,主持了12项科研项目,其中有5个项目获省(部)科技奖。米庆华介绍说:“这次的国家项目虽是去年新上项目,但我们已经围绕相关内容做了多年的研究,所以项目的进展比较顺利。
        4月15日记者在卢庄村的试验基地看到,露地种植的大蒜地里用了16个不同配方的可降解地膜,大部分已经开始破裂分解。大蒜地的承包者卢利友告诉记者:“这种可降解地膜已在这里试验了2年,效果很好,从大蒜生长后期开始降解,到收玉米时地里留下的残膜就基本看不到了。”
        卢家庄村现有55个大棚用的是项目组提供的多功能长寿命的试验棚膜,这些棚膜中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已近5年,防雾、防滴、转光、防尘等性能令人满意,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
        米庆华介绍说,在“十二五”支撑计划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各课题以棚膜“多功能”“长寿命”和地膜生物降解可调控为突破口,以“低成本”和“产业化”为着眼点,围绕“农用覆盖材料”协同创新,研究思路紧扣项目主题。在棚膜长寿命、生物降解地膜薄型化、材料定制和加工装备节能增效等方面均有突破,研制新产品、新技术与示范应用同步进行,各项研究任务进展顺利,已基本完成项目第一年总体指标,有望提前超额完成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