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翻开《中国青年》,上面一段文字瞬间吸引住我“我说阿斗啊,你老爸事儿没办完就挂了,如今天下整成了三块,属咱们益州这疙瘩最杯具!有木有!有木有!此城危急存亡!就是死到临头了你知道不!知道不!”看到这段出自《咆哮版出师表》的文字后,我知道网络文字已经住进我们的现实生活。

大学里,我周围的同学无时不刻地将一个个流行词变得更流行。对于在网络信息的庞杂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开始塑造自己的网络文字。“酱紫”、“介个”、“童鞋”、“蛋疼”、“有木有”、“受不鸟”、“伤不起”……这些“火星语”不自觉间已经降到地球,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四处游荡。网络世界里,我们让“什么”变成“神马”,让“怎么”变成“肿么”,让“压力”变成“鸭梨”,让“悲剧”变成“杯具”;网络世界里,我们还流传着“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流传着“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当这些网络文字从虚拟走进现实,我知道我们的文字开始狂欢了。

那么,这些红起来的网络文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在我看来,在看似戏谑甚至荒谬的网络文字里,有着作为小人物最真实的悲喜,这些文字涌动着一代人的躁动青春和话语渴望。科技越发达,也许我们离天空更近,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沟通越来越少,青年一代选择在网络世界里狂欢。每一个流行语的横空出世都意味着青年人对表达诉求的渴望,他们想和世界好好谈谈,于是创造了属于他们的表达形式。

对于这些青年人来说,多一种表达方式,也许会减少一些心灵的寂寞。但这不能作为一种长久的生活方式,网络文字每天都在改变,它不可能像中国的古文化一样,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

青年人应转回到现实中,大胆喊出自己的诉求,让世界倾听你。学会与人交流,学会用心沟通,只有彼此都了解了,才能减少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才能使人际交往进入正常化。也许网络文字会让你一时兴奋,但它毕竟是虚拟世界里的产物,为何不能把“欣赏”网络文字的时间用来品读经典书刊呢?为何不能让脱口而出的流行语改为与朋友之间的真实交谈呢?作为青年人,我们应找回属于自己在现实中的发言权。

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网络文字也许不会有统一的标签,也许不会有截止的音符。但在斑驳文化中成长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学会理性运用文字。

 
文章来源:农学院团委
文章作者:李涛 朱韦韦 王佳兴
责任编辑:邵化斌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