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在山农大南校区科技创新园东南角有几亩看似很普通的实验田,但它所播散的种子是学生的希望,所灌溉的是学生的汗水,所结的果实是学生的实践乐趣。它就是农学院学子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延伸到实际操作的实践基地——实训田。

负责实训田管理工作的郭风法老师向记者介绍道,除耕地、播前造墒等大型的田间农事操作由农学试验站统一完成外,播种、定苗、除草、施肥、治虫、浇水、观察调查等一系列作物材料管理工作完全交由学生负责。

专业兴趣的培养基地

“农学学生学什么?”初来乍到的农学学子心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疑惑。农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特殊性,基础理论知识需要在课堂中积累,但将其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必须有实践环节的历练。

农学院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培养,在二年级基础专业学习的同时,为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的学子们搭建“实训田”的实践平台,每个整体分配近半亩地,在这半亩地上,大家开启了“快乐农学”之路。

据记者了解,每个班级分得0.5亩地,三分之一面积要种玉米、棉花、大豆、花生四种作物。其他土地可根据各班级学生的爱好制定种植计划,不限作物种类、面积,各班级间的自由作物品种、种植方式都不大相同,玉米套种绿豆,高粱混种向日葵,绿油油一片。

从作物布局设计、到作物蔬菜的种植以及后期的田间管理,班内同学都分工行动,每位同学都亲力亲为,浇水的、施肥的、播种的,大家各司其职,忙而不乱,汗水和笑容同时挂在大家脸上。10级农学一班何立峰同学说道:“有时头顶炎炎烈日,又累又热,但是同学们都在为自己的土地辛勤劳作着,班里没有一人喊累。”

整个过程中,学子们不仅学习了种植、管理技术,更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置身田间、赤脚亲近泥土的快乐,同时也增进了同学之间、同学们与专业之间、同学与土地之间的感情。

动手实践的调查基地

实训田中,同学们利用双休日、课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亲身进行整地、播种、中耕除草、施肥、浇水等农事操作。同时,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选择种植材料的生长发育特点独立设计调查项目,包括植物学、生理学、农艺性状等项目进行观察记载。调查过程中,各班成立了专门的记录小组,详细记录植物生长状况、叶长、株高等数据,便于作物生育期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

“实训田记载了我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整地,第一次播种,第一次除草,第一次喷农药,很多第一次让我深深体验到在动手实践的艰辛过程中体验快乐。”10级种子科学与工程二班宋子超说。

因为是第一次,大家应该怎么操作,怎样分工都有些迷茫,但是全班同学都积极地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途径寻求答案,上网查资料,向学长学姐请教,向有关的专业老师咨询,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最终攻破了一个个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伴随作物出土、生长、成熟、收获过程,学子们丰厚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实践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

成果显著的收获基地

实训田是同学们检验学习、锻炼自我动手能力的平台,同学们通过实训田设计、劳作,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了对课本知识与实践动手实现了有机结合;通过探讨和互帮互助,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与团队意识。

多年来,实训田注重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付诸实践,求实创新精神的培养,涌现出大批优秀学子:先后有周意等多名学生在山东省“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和特等奖,郑晓雯、张海峰等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评为省级优秀论文,杨国敏同学获全国三好学生,李斌同学获2009年“大众报业杯”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而这些成果的获得都离不开实训田对学子们的锻炼、引导。

不断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农学院长期坚持的办学特色。实训田让广大同学认识到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结合专业优势,投身实践,播散希望与汗水,培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兴趣,收获实践中的喜悦,激发学农热情推、进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深入开展。

 
文章来源:农学院团委 大学生通讯社
文章作者:李涛 王佳兴 刘兆新 范秀丽
责任编辑:邵化斌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