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在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法治”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全程,“立法法修改”、“反腐败立法”、“阳光司法”等关键词引起了群众的广泛关注,代表委员在审议中纷纷对推进司法改革提出意见建议。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至今,立法工作不断随着新要求进行适应和补充,大到治国,小到吃穿住行,法律切实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与社会生活、国家未来紧密相关的当代大学生们,应当着眼法制教育的学习以及责任意识的强化,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做到“知法、守法、懂法”。十八届四中全会曾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大学生正处于核心价值观建立的阶段,明确法律作为信仰显得尤其重要。一方面,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观,以值得肯定和值得追求为表征,以付诸实践、付诸行动为本质,鞭策人们按照信仰的内容自觉去行动。另一方面,只有大学生理解法律被信仰才能变成行动,法律才能有效执行,依法治国的目标才能逐步实现。法治信仰是法治教育的灵魂,坚定法治信仰,必须在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把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乃至法律规范落实到行动上。

而针对现下大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弱、容易受到诱骗误入歧途的状况。首先,同学们更应该留心身边案例,关注并分析案情因果,学习犯罪的辨别以及预防犯罪行为发生,真正将法制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此外,大家要学会在日常中积累法律知识,不要把法律当做与己无关的条例,“良法善治”作为推进公民创业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来源,对国内创新能力不足、创业环境相对恶劣的现状产生较为明显的激励作用,对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已然成为一大助力,同学们有理由保持法治国家目标实现的坚信,弘扬法律精神,传播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构建和谐校园、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章来源:农学院
文章作者:韩菡 唐小涵
责任编辑: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