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讨论中,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着眼学科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营造全校师生“人人关注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学科建设大讨论”专题,为广大师生开展学科建设讨论提供阵地和平台。
以科技创新驱动学科发展
张宪省
4月29日,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正式发布,中国大陆有58所大学入选全球顶尖学科前400名。我校在Life Sciences & Medicine领域中Agriculture & Forestry学科排名116名。这一结果,再次引发了学校师生对我校有关学科水平和学术地位的探讨。分析“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指标体系不难发现,作为首要评分指标的Academic reputation(占分值40%),是由全球顶尖学者推荐他们所属学术领域开展工作的最好的单位得来的。而最能打动专业学者们的应当属一个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学科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职责的基本功能单元。学科建设与发展是学科方向和队伍、科技创新能力、学科平台条件、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的综合体现。其核心内容和灵魂是学科创新,是学者们依托学科平台条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新领域的拓展、新知识的创造和应用。
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肩负着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多方位的支持:首先,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逐步组建、培育、完善,形成了在某一科研方向上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其次,依托各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逐步改善开展科学研究的硬件条件,同时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再者,面向社会需求设立新的科学研究项目,逐步拓宽传统学科的覆盖领域,推动学科发展横向拓展,促进了多学科跨界融合,培育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由此可见,学科创新源于科技创新,离开科技创新,学科建设的水平、层次难以体现。
二、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形势及科技创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延续着高投入、高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尽管推动了农业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的不利局面,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产业间关系来看,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已经涵盖了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如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农产品加工,农业观光旅游等。从国际市场分析,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目前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农业生产面临着来自国外的强大竞争。
如何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性,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全链条质量安全控制,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批拥有重要科技成果的特色学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如何在“新常态”下,以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速学校科技创新,推动学科发展,是全校科技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三、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情况与存在问题
(一)学校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我校共建有以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为代表的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2个;由“两院院士”领衔的各类高水平人才涵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泰山学者攀登计划,“泰山学者”,泰山学者种业计划等多个类别;进入“十二五”以来,年均立项科研经费2.42亿元,是“十一五”年均立项科研经费的2.2倍,年均科技奖励、获权专利、高水平论文等均高于“十一五”水平,科技创新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高水平奖励(主要体现指标为国家级奖励)、高水平成果(鉴定水平为国际领先的成果)相比“十一五”期间有所下滑,科技工作发展的后劲不足;高端人才总量不足,学科间发展不均衡,差距逐渐拉大;科技经费结构中横向经费比例偏低(仅占总经费15%左右),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有待加强……这些难点和问题是制约我校科技创新工作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正视这些难点和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学校科技工作所面临的形势,明确努力方向有重要意义。
(二)学校科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水平人才不足,一流的创新团队偏少,制约了学校科技工作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也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并依靠合力参与竞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目前我校传统优势学科面临着人才梯队断档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继续驾驭和影响行业科技发展的实力会明显减弱;新兴学科领军人物匮乏,在国内相应研究领域缺乏“话语权”,很大程度上是参加到别人项目中,承担子课题甚至“子子课题”的研究任务。相应领域中的学术影响力不足也导致项目申报过程中竞争力偏弱,往往形成“有啥吃啥”的局面,经常会依据不同的项目,形成暂时的合作关系和不稳定的团队。真正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具备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的能力,能够引领产业科技发展方向的稳定创新团队屈指可数。
2.学科发展不平衡,“短板效应”制约了学校总体学术水平提升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学校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但学校现有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社会科学和工程学科在争取科研资源支持的能力,人才梯队建设,科学研究实力方面已经成为学校总体实力提升的“短板”,急需大力支持和改善发展环境,推动其提升水平,快速发展。
3.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制约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提升
创新可以产生于科学研究的各个阶段,学校科研业绩评价机制也应当与之相适应,充分体现对“顶天”和“立地”成果的客观评价。但现行科技评价与科研业绩奖励政策尚不够客观和完善。如尚未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分类评价,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体现的形式不同,评价方式也应有所区别。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大多数教师应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另外,部分以应用技术研究为重点、拥有良好农技推广基础与渠道的教师将精力转向了写SCI论文,甚至极个别地出现了农业专家不如老百姓会种田、行业专家羡慕企业技术比自己先进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应用技术成果的缺乏、推广渠道不畅也制约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出现了梗阻,其直接表现就是学校横向科研经费所占比例偏低。
4.协同创新的机制不健全,制约学科跨界融合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越来越呈现出复杂系统工程的特征。依靠单一学科、单个学院甚至某个单位独立完成一项科学研究任务已经非常困难。但我校学科间、学院间、平台间的壁垒还明显存在,非农学科和农学类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深度不够,协同创新解决产业和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学校现有人才、资源分散,容易导致趋同性重复研究和内部不良竞争,急需有效的机制充分整合相同研究方向力量,协同高效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四、集中优势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快速发展
(一)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校内培育相结合,创新团队建设与平台建设相结合,打造学校科研协同创新网络
充分考虑各学科需求,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力度,重点推进学校协同创新团队培育工作。协同创新团队培育过程中,重视做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农学与工学的结合,各学科与信息科学的结合;分类别整合学校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功能,打造布局相对集中、外延相对清晰的协同创新平台,支持经线科研链条各个关键节点,形成科研协同创新网络纬线。集中优势资源,对经纬交叉关键节点进行支持,推动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攀新高。
(二)大力引导非农学科与农学类学科跨界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引领非农学科发展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打造校内学科间交流平台,引导非农学科与农学类学科优势互补,深度融合。根据学校的性质定位,传统优势和特色在“农”,非农学科发展不能离开“农”。在交叉、渗透和融合过程中,非农类学科在农学类学科的带动下,借助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使自身得到充实,实现快速发展。同时,与非农学科的跨界融合,也有利于传统农学类学科的横向拓展,建立新的学科增长点,增强自身实力。大数据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成功案例已经为我校非农学科与农学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开辟了道路。
(三)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营造鼓励全程创新的政策环境
科技创新工作要切实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致性。我校作为地方农业类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特别是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研究开发先进、实用、高效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品种是我们的科技创新的重点。学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当针对农业生产中的科学问题,应用研究要瞄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这样的定位下,学校科研评价体系、激励政策要充分考虑科技创新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完善的评价系统,营造鼓励全程创新的政策环境。要从保护全校科技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出发,实现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切实调动全体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实质性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将修订法律和政策规定,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可不低于50%),这已为我校科研科技工作者收益改善提供了政策依据。
(四)主动适应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国家公益性科研资源支持
作为行业特色型的地方高校,学校所开展的科学研究工作带有浓厚的公益性色彩,国家公益性科研资源的支持是我校科研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新常态”下,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原有科技计划项目的整合、立项程序的变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定位、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的确立……学校科研工作者必须主动适应改革动向,在加速自身科研实力发展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科研定位,熟悉规则、利用规则,积极争取国家科研资源支持。
我校“学科建设大讨论”工作,为学校科技工作发展、科研水平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学科建设大讨论”中,正确认识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进而明确科研定位,通过不懈努力,寻求新的突破,推动学校科技事业与学科建设发展,是全校每一名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宏伟的蓝图已经绘就,但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展望“十三五”,前程似锦、任重道远。我坚信,全校上下秉承“登高必自”校训,同心协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努力工作,山东农业大学一定能早日建成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