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讨论中,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着眼学科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营造全校师生“人人关注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学科建设大讨论”专题,为广大师生开展学科建设讨论提供阵地和平台。
学科建设要始终围绕“农”字做文章
高东升
学科既是大学学术活动的基本单元,又是大学组织管理的脉络骨架,更是大学四大职能发挥的立交桥。学科建设承载着学校建设发展的轨迹和影像,可以说,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了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社会美誉度。前面有关学科建设的讨论,大家更多关注于平台、团队、科研、教学、特色等结构元素以及功能布局方面的事宜,共识多于争议,思想解放强于固化思维。应该看到,学科的建设发展不是讨论一阵子,说几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漂亮话就能解决的事情,需要实事求是地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需要落地做实事,更需要学校的宏观顶层设计和学院层面的统筹协调规划。
一、指导学科建设的学校定位需要统一到“农”字上
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的要素和单元众多,必须借鉴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在充分认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深刻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准确定位学校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首先要做好学科的顶层设计即建设规划。其中,学校的定位对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起到重要和关键的指导作用。换言之,一个学校的定位准确,发展目标明确了,相应的学科建设也就有了依据,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多年来,我们学校在定位问题上已经相对明晰,所争议的范畴和外延不是很大,但始终达不成共识,什么是优势、什么是特色等问题上多有争议。个人认为,山东农业大学这个校名已经很好的释义了我们学校的定位。首先,学校是山东省属地方院校,我们所服务的面向重点就是山东;其次,农业大学就是搞农业研究、培养农业人才的大学,这个方向不能偏离;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要为山东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撑,要解决山东省的三农问题。所以学校要始终定位到“农”字上,我们的优势就是农业。只有这样,我们在全国128所开设农业类专业的大学、50余所专门化的农林学校中,才能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才能实现部分学科达到全国一流、多数学科特色鲜明的目标。
二、学科建设发展的优势和着力点要放到“农”字上
学科的优势和特色不是一天形成的,需要长期甚至几代人的建设和积淀,需要时间的准备和知识的积累。任何一所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都是在自身的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和学校的实际基础上形成的。学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学科数量和学科群不断扩大,近农非农学科比例日益提高,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特色学科建设的基础已经成熟。从学校层面上,要按照“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行建设规划;从学院层面上则按照“科群同步,优化整合,特色突出,差异竞争”的原则进行建设管理。不论学校还是学院,切忌推平头、齐步走的态势进行学科建设。
目前,我校的农学、园艺、植保、动科、林学、土壤等传统农学学科具有较好的建设基础,在社会或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这些“农”字牌学科已经成为我校的优势学科和“金字招牌”。在建设资源总体有限的情况下,任何大学都不可能把自己所有的学科都建设成为一流水平,我们作为地方院校更应该盯紧优势,抓好着力点,下大力气把这些“农”字学科做大做强,使得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鲜明,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集中投入,补缺补遗,重点关注,发挥优势学科在支撑整个学校内涵发展和生存动力方面的最大作用。
三、传统学科的提升改造依然要围绕“农”字做文章
传统学科的改造提升已经做了多年,但是改造的领域、路径、措施、成效等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传统学科的改造重点应该放在改造技术经验、思想保守、创新封闭、方向凌乱、团队散小等方面。改造的措施要借助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对经验为主的技术体系进行科学系统化提升,提高创新的针对性和靶向性;要借助学科人员的引进和新老交替,注意学缘结构优化和扩展,防止近亲多代聚合,为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奠定人力基础;要借助资源整合和方向凝练,重点把团队做大,不能一个导师带着几个硕士博士闭门造车,没有团队的发展壮大就没有学科的发展强大;要紧密结合国家三农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瞄准学科前沿进展,突出问题导向,增强学科存在感,有作为有贡献,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社会支撑;要切实研究抓好学科运行管理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的关系,重点做好学科负责人的遴选和培养工作,做到学科建设有抓手有落实,建立“协作、和谐、竞争、有序”的学科文化氛围。
我们的传统学科与国内综合性大学相比,在硬件设施、平台搭建、国家投入、国际视野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就是这些学科的老师熟悉农业生产,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能够解决农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创造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农业成果。这些传统和优势不能丢,丢了就失去了优势,丢了就很难再创造这样的优势和特色。因此,传统学科无论怎么改造和提升,都依然要紧紧围绕“农”字做文章,始终围绕国家三农需求和农业产业需要展开工作,这是我们学科发展的源,更是我们学科建设的魂。建议传统学科新进的年轻老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要尽快熟悉生产,尽快把研究领域转到农业产业主战场,尽快把研究对象放到农业主流大宗作物上,从产业问题寻求科学问题,利用自己基础研究的优势,创造出提升传统学科的创新成果。
四、非农学科的发展突破要紧紧结合“农”字做文章
非农学科和近年新上的一些新兴学科,很好地完善了学校的学科结构,拓展了学校办学的外延,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这些学科全国院校设置基数大,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我们如何求得生存空间,如何赢得发展路径,如何办出特色,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在农业大学建设非农学科,必须走跨界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必须也只能做好与“农”字的结合与嫁接文章,否则就是无源之水,就只能在低水平上徘徊不进,更不用说发展壮大和优势特色了。哪个学科与“农”字结合好了,跨界的契合度高了,就能办出特色,就能培育出优势。
在学科跨界与交叉融合中,如何找准与“农”字的切入点和结合领域至关重要,需要这些学科静下心来,既不能贪大求洋,又不能自甘落后,要认真摸清自家家底,对比参照同类学科的脉络关系,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好建设发展路径。例如法学学科应重点与农业法律法规结合,在相关农业法律法规的研究中创出特色;化学学科应该更加聚焦食品安全检测和绿色功能农药领域;机械学科应关注农机农艺结合,在降低农业人工成本、中国特色自动化等方面做出文章;经济学科应更加倾注于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产业价值链条延伸、农业市场化调控等方面,其他不再列举。
学科建设需要自下而上,又要自上而下,需要几个反复系统设计,更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宽阔的视野。这次学科建设大讨论,必将对我校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