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快讯

 

    7月2日,被全校师生瞩目的科技创新大楼正式竣工启用,一部分国家实验室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将陆续乔迁新楼,师生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拥有国内一流的生物科技实验大楼,是农大师生的多年渴望。2011年12月30日,科技创新大楼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山东省发改委批复,并获取了学校基建项目历史上最大的财政支持,项目总建筑面积33268平方米,地上8层,地下2层,工程设计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
    2013年2月19日,科技创新大楼正式开工建设,中建八局承担建设施工任务。学校要求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希望各参建方把技术精英放到这个项目中来,在泰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一座地标建筑。
    后勤处副处长刘甜甜介绍,在创新楼前期立项过程中,创新楼建设指挥部深深体会到学校党委行政改善学校科研实验条件的坚定决心,深深了解到广大专家教授对一流科研实验条件的渴望期望,大家确实把追求优质工程作为共同的目标,并在工程实践中予以落实。2013年10月30日大楼主体封顶后,在内部设备管线安装及装饰装修阶段,工程采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材料,在泰安市的建筑工程中是首次尝试。

    科技大楼东、西、南、北四个立面均为石材幕墙、玻璃幕墙和金属幕墙的有机组合。石材幕墙结构形式采用旋进式背栓石材幕墙结构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石材幕墙结构类型,完全属于物理连接,无扩应力,板块单独受力,抗震能力强;无需干挂胶连接,可避免作用力挂件对石材的破坏,整个外立面也保持了最佳的视觉效果。 每一块大理石后面,安装了2个或者4个锚栓螺丝。中建八局项目经理李辉说,每个锚栓的承受力为150公斤,而整个板材的重量仅为100公斤,非常安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少师生注意到,科技创新大楼的墙体是蓝色的。实际上,那是一种超细无机纤维保温材料,这种材料的导热系数、防火、保温、防潮、吸声等性能卓越,能够有效避免外墙石材干挂构件保温处理时容易出现的“冷桥”现象,整体保温效果良好。填充墙体的材料,采用的是砂加气混凝土板材(AAC板材),代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解决了填充墙体与混凝土结构之间接缝开裂问题,可以更好地保温隔热。
    钢筋是建筑的骨架。科技创新大楼均采用高强度钢筋应用技术,所有直径大于18mm的钢筋连接全部采用直螺纹连接,可以使整个工程节省200多吨钢筋。刘甜甜介绍,整个大楼的铝合金外窗采用辽宁忠旺铝合金断桥隔热型材,表面处理采用外氟内粉,玻璃采用钢化low-e中空玻璃,其中氩气含量达到90%以上,五金件采用德国诺托外悬锁闭系统,保证了外窗优良的气密性能和保温性能。 

    科技创新楼各参建方投入了巨大精力进行技术管理,整个大楼内部设计的再完善、新技术和新材料的采用、材料设备招标技术准备,都由各参建方管理团队进行技术支持和审核把关。在工地现场,技术咨询会、技术碰头会、技术交底会、技术对接会几乎每天进行,小小的会议室从来都是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探讨交流的地方。从中建八局、到监理单位到学校一线基建管理人员,20多个技术管理人员,每天盯在工地上。

    在大楼走廊里一抬头,透过条状的铝方通吊顶装饰,会看到所有的管线整整齐齐排列有序,若隐若现。在施工前,建设管理团队对科技创新大楼的设计图纸结合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动态建筑深化设计方法,同时采用样板先行制度,通过做样板实践,使得各专业各类管线形象地表现,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优化组合。对钢结构共享大厅的二次设计中,使用BIM软件建立结构空间实体模型,通过计算和优化减小几何尺寸,提供制造加工和安装的施工用详图和工程量清单。
    在二楼标准实验室,记者看到,靠近实验室门口的房顶,约有一米半宽,比大部分面积低下来40公分的样子。李辉告诉记者,最初的设计,是整个房子吊顶为2.6米高。这个下陷的部分,里面藏着密密麻麻的管道。建设管理团队通过现场放大样的方式对管道排布进行了调整,重新做了上翻弯头,房顶一下子高了40公分,达到了3米标高。吊顶的边缘还采用了叠级处理,增加了视觉上的美感。
    作为实验室,防水是师生们尤为看重的。科技创新大楼的基础底板防水、地下室外墙防水、屋面防水均采用了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技术,具有优良的抗渗性和耐腐蚀性。基坑降水的回收利用也是一大创新,这些水集中存放至基坑西侧存储水箱内,有自动补偿高压水泵,供主楼消防、施工和砼养护用水,回收利用率达90%。
    其实,作为高水平的生物实验室,拥有无菌、恒温、密闭的实验环境才是最核心的。科技创新楼采用中央空调制冷系统,标准实验室均设独立的新风系统,各实验室之间通风管道独立设置,相互不交叉干扰,屋面设90台热回收新风机组。所谓新风系统,就是由新风换气机及管道附件组成的一套独立空气处理系统,新风换气机将室外新鲜气体经过过滤、净化,通过管道输送到室内,同时将室内污浊、含氧量低的空气排出室外。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实验,纯净度可以得到最大的保证。 
    科技创新楼地下2层规划有植物生长室44间,一期已建设完成22间,人工气候室4间。负责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事务工作的赵世杰主任告诉记者,原先老师们都是自己找个房间,安上培养架,装个空调,就作为植物生长室,恒定温度很难保证。科技创新楼地下植物生长室专门配有两台制冷主机,同时通过综合空气调节箱实现温度湿度的控制,使室内温度湿度等参数均匀,波动范围小,恒定精度高。
    刘甜甜告诉记者,大楼内的硬件设施是农大建筑中投入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楼内设监控系统,视频监控摄像机共计135台;设中央纯水系统,利用专业纯水设备制取供应Ⅱ级纯水,直接输送到每个实验室,实验室刷卡取用,随用随取,方便快捷,并保证了水质的稳定性;楼内设专业网络机房,各层设弱电间;设专用配电室,10千伏三回路供电,保证实验室用电需求;并拥有楼宇自控系统。

    科技创新楼内还有一个设计亮点,那就是共享大厅和每层东西两头的公共交流空间。共享大厅有学术报告厅、公共咖啡厅等,拥有浓郁的欧美风情。设计师留出这些宝贵空间,意在使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在这里交流、研讨、自修、聚会、展览。创新的火花,也许就在这些自由的空间里被碰撞、激发。

    科技创新楼设计建设过程中,学校有关专家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准确表达各种功能需求,而设计师和建设管理者们,也准确领悟了这些需求。现在,大楼终于要竣工启用了。在这样高水平的实验室工作,入住的各个研究团队,对未来有了更美丽的憧憬和展望。 

 
文章来源:农大报
文章作者:翟荣惠
责任编辑:张铁成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