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农要闻

    1月23日,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刘旭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对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三年来的建设成效进行了验收考评。专家组对该中心的建设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综合考评成绩为优秀等级。
    参加验收考评的专家组成员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科院院长陈剑平,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王涛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谭金芳教授,中国农科院研究员赵明。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建磊,山东农业大学领导徐剑波、张宪省、王振林,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以及各协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验收考评会。
    徐剑波在会上致辞,对专家组、省教育厅和各协同单位的领导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中心建设发展情况。他希望通过中心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各共建单位在小麦、玉米生产研究领域的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示范推广能力,在联合争取大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取得大成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各共建单位的合作交流,实现共赢、协同发展。
    郭建磊在讲话中指出,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对提升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有重要意义,山东省委省政府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度重视。三年来,小麦玉米协同创新中心取得了可喜成果,聚集了一批人才,释放了创新活力,下一步教育厅将积极争取省里的支持,为中心建设发展搞好服务。
    山东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于2012年9月。该中心汇集了山东农大、青岛农大、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登海  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金正大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各协同单位的人才、装备和资金等优势资源,围绕2020年山东省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00亿公斤的目标任务,针对制约小麦、玉米增产增效的技术瓶颈,开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支撑小麦玉米生产能力提升为目标,组建6个方向的协同创新团队,重点围绕小麦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小麦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玉米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理论与技术、小麦玉米生产配套农机装备研发、土壤改良与肥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和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果。3年来,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40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9项,育成小麦、玉米新品种19个,研发新型专用肥料7种,创制农药新制剂8个,授权发明专利98项,制定技术标准18项,研发配套农机装备5套,创新技术体系8套,发表学术论文840篇,其中SCI收录321篇,出版专著9部。在小麦玉米品种选育及配套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盐碱地土壤改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中心研发的相关技术成果累计推广7000多万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2.6亿元,为山东省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该中心以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引进和培养一流人才,构建一流创新团队,促进了学科融合与发展,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共同提升,全面提升了山东省小麦玉米周年高产高效生产能力。三年来,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14名,青年优秀人才21名。中心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方向的“作物优质抗逆的遗传调控团队”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团队计划。

             

文章来源:山东农大报
文章作者:杨宇
责任编辑:张铁成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