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离开生活了两年的南校区,到新的地方去开始大学生涯的剩余一半,本来并不是毕业的伤感离别,更没有什么之乎者也般的矫情,但是说要离开这个与农大初次邂逅的地方,或多或少会有些不舍与留恋。曾经的青涩,曾经的懵懂,还有那个曾经的大学,一切都源于此处――泮河7号。
“再见,南校!”“要离开的时候才知道,南校其实也挺好。”“南转北”的搬迁正在进行中,身边同学诸如此类的情感抒发,接二连三的刷屏空间动态,不知为何,每每见此,总是轻易的被其感染,随后就是轻轻的点一个赞后,陷入的是与泮河7号的曾经故事。“花卉市场到了,下一站是农大新校,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两年前,坐着40路公交车一路颠簸在泮河大街上,来到南校,一眼忘不到边的试验田,还有那巍峨矗立的综合楼,是对南校的第一印象。第一次看到风雨侵蚀下的斑驳神农雕像,第一次踏上赢牟桥,看着当时那万条垂下绿丝绦般的绿柳,印象中的梳洗河或许就是康桥下的剑河,就像徐志摩在诗中说的,“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在南校的第一个年头,不知多少个睡梦中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梳洗河的河水涨了,漫过了水泥石桩,然后自己撑一支长篙,就在这样的柔波中乘一个小船自北到南。
或许就要离开了,对南校的一切反而变的更加珍惜与回味起来,偶尔经过一个地方,也会发呆似的陷入一段又一段的思绪中。看看篮球场,虽然水泥的地面已经充满着带有时间印记的一条条裂纹,但在这个场地上的军训,学生会部门篮球赛、新老生拔河比赛等各类现场实况的写稿,一件件难以忘记。还有最象征南校区符号的试验田,前几天的“三夏”劳动又成了不少大一学生的热议话题,对于正在经历中的他们或许是抱怨,但是对于已经走过南校劳动的人来讲,多么想再来一次,痛痛快快的大汗淋漓一场,然后领到一笔“工资”,和宿舍的舍友再到那一个有着泮河7号象征符号的“小吃街”,吃一顿价钱刚够的最实惠饭菜……
在泮河7号,或许再静静的坐在综合楼广场前的台阶上,看一次大屏幕上放映的“周末影院”电影;或许再进入到体育馆,走到两年前的那个位置,去回味一下那场开学典礼;或许再拿个马扎到实验楼五楼的走廊,享受着暖暖的东风,再从头到尾的背一遍大学英语四六级的单词;或许再从宿舍起身,5分钟的时间走到南操场,去看一下那场人山人海的农林水类招聘会;或许再到图信楼四楼电子阅览室,忙忙碌碌一下午的工作,面对着突然死机的电脑,再有一种长吁短叹的“伤痛”……
“明天我要离开,熟悉的地方和你,要分离,我眼泪就掉下去”,对于南校有着如此多的留恋与不舍,或许可贵的并不是南校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而是大学头两年最青春的回忆。记得学院老师在宣布“南转北”消息的时候说的一句特别认同的话,到了新的地方就是新的起点与新的开始,无论在南校的前两年做的究竟怎么样,不管是获过几次荣誉或是做过什么大成绩,不管是挂过几次科或是犯过几次错误,到了新的地方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之前总爱把“当幸福来敲门”作为再坚持一下的动力,不管何如,努力过不后悔就好了。“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不带走一片云彩。”曾经的一个周五晚上,和一群同学开玩笑的朗诵这首诗,好想回到那时候,好想好好珍惜那些只有几个字对话的日子,好想从头再来……愿2015级新来者在泮河7号能够与之相识、相遇。
再见,泮河7号,这个承载着泪水与欢笑的地方。
文章来源:食科学院
文章作者:路怀金
责任编辑:张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