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讨论中,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着眼学科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营造全校师生“人人关注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学科建设大讨论”专题,为广大师生开展学科建设讨论提供阵地和平台。
关于加快我校工科发展的思考
嵇景涛
当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广大师生紧密围绕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本着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的思路,积极建言献策。农科是我校的优势学科,加快发展工科与之是相互促进的,现阶段我校工科只有与包括农科在内的其它学科结合,才能发展出特色;工科发展好了,也能有效地促进和巩固农科的优势地位,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现就我校工学学科的发展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我校工科发展现状
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融农、理、工、管、经、文、法、艺术学等于一体的多科性大学。本科专业中工科专业包含水土、机电、信息、食品、化学、林学、生科、资环等学院的32个专业,占全校本科专业总数的37.2%。工科专业本科生约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35%。工学学位授权点有农业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等8个工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有农业机械化工程、食品科学等32个工学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我校工科学科专业经过多年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工科专业数和在校生人数均占到了全校的三分之一以上,学生的招生和就业形势一直较好。工科专业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与农科相比发展较慢,水平偏低,离学校整体学科发展目标有较大差距。
二、国内外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势
国外发达国家都经历了农业化、农业化向工业化过渡、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高等农业教育也逐渐由农业学科专业大多向综合性方向改革,走过了巩固发展、发展完善、改革提高的发展道路。国外很多大学,如美国普渡大学、康奈尔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韩国全北国立大学等院校都是具有显著农科特色的大学,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以自身传统的农科优势,带动了工科等相关学科的全面发展,从而发展成为具有显著农科特色、工科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主要为高等农业院校举办高等农业教育模式,高等农业院校中的农科类院系已成为高等农业教育的施教主体,高等农业院校学科发展正处于从单一的农林学科向多学科发展阶段。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的高等农业教育逐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建立以农业、生命科学为优势,理、工、商、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或多科性大学,在上述学科中,与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工科发展尤为迅猛,工科专业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越传统优势学科―――农科,而且工科也成为在国际或国内具有显著的影响力的学科。
我国农科高校成立之初都是以农业为优势学科,逐渐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性的大学,分析国内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内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6所农科高校中农科专业与工科专业进行比较,发现6所高校工科专业数量接近或超过农科专业,但硕士、博士培养深度还远远落后于农科。
三、加快我校工科发展的建议
如何加快我校工科发展,需要全校上下统一思想,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对学科发展予以科学定位,针对我校工科的现状,参照同类院校或相关工科院校的发展经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工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尽快付诸实施。
工科发展目标定位和思路。总体建设目标:立足山东、服务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突出本科办学主体地位,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结构;以“重点突破、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为原则,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形成协调发展、交叉融合的学科群,不断增强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工科专业发展思路:对学校现有专业进行整合,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优势专业集中,在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提高的目标,将工程管理、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等相近的专业进行交叉、整合。根据我校工科类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将我校部分与工科相关,但未突出工科方向、招生就业困难的专业与工科学院现有专业整合。根据学校现有基础增设部分新专业,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地下水科学工程专业、城乡规划、设计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等,虽然我校未开设,但已基本具备基础条件和师资力量。随着地铁、隧道、地下商场等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越来越有发展潜力,该专业现虽无申报基础,但也属于今后需要增设的专业。工科学科发展思路:我校在工科领域有优势,有实力,但也有弱势。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从工科与相关农科、理科的交叉融合、工科与信息化结合提升、学科建设与工程应用等三个方向考虑增加新的学科,比如培育智慧制造、智慧水利、智慧建筑、智慧环境评价和治理、智慧生态工程等,打造我校特色学科增长点,使学科专业适应市场需要,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急需。
坚持特色发展和调整融合。简单地说,特色就是突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常说的“一招鲜”、“杀手锏”就是特色。特色发展是与全面领先发展对应的。作为后发展学科,或叫追赶型发展学科,虽然有后发优势,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没有发展空间,或者说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特色是建立在一定的学科基础之上的,首先说我是这个学科,我有这个学科的基本特征,然后才谈有特性。我校工科目前都处在发展过程中,不具备全面领先发展的条件,所以必须走特色发展的路子。
学校工科在博士点、硕士点等方面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应采取“融合、扶新”的方式,拓宽专业方向,学科间交叉融合,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综合素质培养的大专业教育,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强学科发展内涵,重点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加强工科师资队伍建设。学科队伍建设分三个层次:一是培养和造就一流的学术大师和学术带头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学术骨干;三是构建学科团队和优秀群体,作为学科发展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在我校工科学科中培养高层次的,既有理论识,又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学科带头人是当务之急。为此,需加强教师整体队伍建设:一要对现有的工科教师队伍进行科学的整合与调配,形成较强的学科团队和合理的学科梯队;二要大力培养和造就知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积极创造良好的科学研究和生活条件,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工作环境;三要切实加强师资培养,使工科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全校平均水平;四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引进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拔尖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以促进工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继续增加工科基础条件投入和扶持。学科基础平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按照“统一配置、专管共用、资源共享、有偿使用”的原则,构建先进的学科平台。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添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学科技术装备,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与工作空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对社会急需、影响较大、目前已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科,学校应重点扶持,在人员配置,资金投入,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在学位点申报、重点项目申请等方面,结合学科特色,找准发展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力争在短期内有突破性进展。紧密结合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增强学科建设活力,改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提高学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