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目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讨论中,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着眼学科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营造全校师生“人人关注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学科建设大讨论”专题,为广大师生开展学科建设讨论提供阵地和平台。

 

 

 


谈谈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 

 

朱莉

 

    学科建设是一所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龙头,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突破口,是立校之根、竞争之本。不同时代赋予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20世纪80年代学科建设多侧重于学位点的申报,进入90年代,大家开始关注学科平台建设,现在学科建设重点转向协同创新和交叉融合发展。正值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时期和“十三五”规划的关键节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新的高标准要求之时,学校在全校上下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我想就是要畅所欲言,凝聚全员智慧,形成目标共识,找到跨界、错位、特色发展的结合点。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哈珀曾说过,“思想的统一是一所大学繁荣的必要条件。”结合学科大讨论,对学科建设与特色发展谈点个人想法,与大家交流。
    学科建设是大学办学特色的标志,也是社会判断学校特色的主要依据。比如一提清华大学大家就会联想到建筑学,一提山大现在就会想到金融数学,一提农大自然也会想到农大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优势学科,因为这是我们的根基所在,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学校学科建设进程中,我们有山东省属高校中的“三个”最早、“三个”最多、“三个”唯一,这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无论“抓优势”,还是“办特色”,大学都应立足自身实际,优势中创新,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拓展,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不管是优势学科还是普通学科都将面临着种种挑战。一是新一轮高招制度改革,特别是突出专业优先的录取模式改革,直逼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布局,有的传统优势学科和普通学科均马上面临生源的挑战,这就突显了学校整体学科战略调转布阵的重要性;二是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这系列新要求,也直逼学科的尽快交叉融合,突显急迫感;三是新技术的挑战,互联网+已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大数据已成为新服务、新发明的源泉,以MOOC为代表的全新教育模式也已引发关于“学习革命”的新一轮探讨,对全球开放教育状态下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改革与生存的双重压力面前,我们怎样调整定位,突出特色,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学科建设要有开放的视野。没有开放的学科视野,就不会有高水平的学科,不会有高水平的大学。要立足现实组建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优势学科群,打破一个导师加几个学生的小型、松散、封闭的研究状态,形成学术带头人领军的优秀学术团队,把一根筷子的力量,变成一捆筷子的强力。要善于站在全球的角度去审视学科的发展趋势,纵向比对,比出差距,比出危机感,比出主动开放的团队合作意识。横向比对,找到学科交叉融合的增长点,激发创新力。学科也像一个生命体,经历着由小变大、盛而衰的生物演变过程,优势学科要想一直保持优势与特色,必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把握学科发展趋势,走出学科界限的藩篱,凝练学科研究方向,注重与新兴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拓宽发展路径,着力创新驱动发展,才能保持住特色。基础和新兴学科要找到与优势学科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科在经济新常态和教育新常态下尽快彰显特色。比如:信息技术、外语、化学与农业优势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服务社会比对中找到结合点,获得新动力。“学用结合”一致是农大的办学理念,服务“三农”,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结合,也一致是农大的特色。树立开门建学科的理念,立足地方,因需而变,因时而动,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三农”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科研驱动、人才能动下,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从而促进学科发展跟上时代需求,才能特色永存。在国际合作交流比对中找到协作点,获得主动权。主动适应、积极跟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建设国际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发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鼓励教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鼓励参与国际性的研究项目,深化联合培养办学项目,通过高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快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步伐。总之,学校的特色发展不能受省属院校定位的局限,唯有开放的视野,才会带来发展的大格局。
    学科建设要有高水平团队。要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精心培育学科带头人,特别是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做好传帮带工作,支持创新学术团队的建设,鼓励通过项目或课题组建跨学科学术研究团队,积极为人才高原的形成创造良好环境;凝练学科前沿性研究方向,以明确的前沿科研方向为向导,带动一批优秀学科、交叉学科、特色学科的发展;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坚持出人才和出成果并重,建设优秀创新团队良性发展的“雁阵式”梯队组织架构,在业内打造一批有学术话语权的领军人物队伍。
    学科建设要有发展平台。特别为年轻人多提供一些研究的平台和机会。加强跨学科科研平台的建设,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搭建交叉学科孵化平台,以多学科、综合性重大前沿问题研究为纽带,突出科研重点,实施“集团”作战;创新集成共享的管理运行体制,促进资源共享、强强联合,营造包容合作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开放共享、协作互通、互利共赢实现和而不同,和衷共济。
    学科建设要有激励机制。建立学科与人才培养的联动机制;完善优秀人才成长发展机制,构建吸引、培育和用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支持体系,加强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健全科研团队的绩效考评机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按学科特点建立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加强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用学术标准来衡量、解决学术问题,营造有利于团队健康发展的环境,创建和谐、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
    总之,学科建设应有所为,有所不为,任何一个大学都不可能把所有学科建成人们共认的一流,因此学科布局中就应考虑巩固提升原有优势学科,积极扶持几个有潜力的交叉新兴学科,突出实践创新育人特色,科学高效合理配置资源,共享共用,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朱莉
责任编辑:张铁成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