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小麦专家在无棣县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部分示范区进行小麦实打验收,粮之源实业公司种植基地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山农20小麦打出亩产517.08公斤的高产。
我国环渤海地区有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荒地。2012年科技部、中科院在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四省市启动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通过选育推广抗盐碱新品种、对低产田及盐碱地进行改造、加强栽培管理等综合措施,实现到2017年增粮30亿公斤、到2020年增粮50亿公斤的目标,将长期遭受旱涝碱灾害的环渤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粮仓”。我校组织专家积极参加该项目的研究,并在渤海粮仓项目核心示范区内建立观测试验站,围绕抗盐碱品种选育、土壤改良、栽培管理、田间数据采集与分析等方面开展攻关,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粮之源实业有限公司是渤海粮仓项目的参与单位,公司去年选用了我校田纪春教授培育的山农20小麦新品种。总经理王春源对记者说:“我们种植基地有土地6000亩,属盐化潮土土质,盐碱含量在2.3‰至4‰之间,因为土质瘠薄、盐碱较重,过去只种过棉花,荒废三年后2014年种了一季玉米后接着种小麦。听说山农20适应性强、抗性强、产量高,就种了试试。原以为在盐碱地上打800斤就很不错了,没想到能有这么高的产量!”
无棣县是渤海粮仓项目的重要示范区。据了解,该县有大片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土地。渤海粮仓项目技术顾问、无棣县科技局副局长李德新对记者说:“在盐碱地上小麦能打出1000多斤的产量确实不简单,这让我们对粮食增产更有信心了,下一步要加大优良品种在渤海粮仓项目区的推广力度。”
此次实打验收组专家组副组长、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黄承彦指着刚收获的麦田说:“这片地土壤十分瘠薄,有机质含量很低,如果今后在培肥地力、加强栽培管理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
面对此次实打验收的结果,小麦育种专家田纪春教授既满意又略有些遗憾:“这是山农20品种第一次在盐碱地上实打验收,能在产量上有新突破,得到有关部门、种植企业和农民的认可,的确令人欣喜;但这个产量离我的目标还有差距,今后我们要在培育新品种的同时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加强指导服务,让优良品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争取创出更高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