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校正在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活动。讨论中,广大师生解放思想,围绕学校发展规划和建设目标,着眼学科的错位发展、特色发展、跨界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把脉开方,为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进一步营造全校师生“人人关注学科建设、人人参与学科建设”的良好氛围,特开设“学科建设大讨论”专题,为广大师生开展学科建设讨论提供阵地和平台。
谈谈学科建设中的“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董新胜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核心之一。一流的高校必定拥有一批一流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从建设高水平学科做起。当前,我国高校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是各个高校面临的共同抉择。近期,学校组织的“学科建设大讨论”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谈建设就一定要涉及资源分配,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在学科建设中怎么实现资源优配,如何在确保优势特色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兼顾一般学科,促进全校各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里就涉及到 “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的关系。
先说“锦上添花”。这个很好理解,之所以叫“锦”,说的就是华丽、漂亮。落到学科上,指的就是那些基础条件较好、科研项目较多、层次较高、科研成果丰硕的学科。这些学科既是学校的“根子”,也是学校的“面子”,理应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方面得到积极的支持和倾斜,以此来确保其快速发展和壮大,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培养和遴选学科带头人、构建合理的学科梯队、争取高层次的科研课题,让这些学科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想重点说的是“雪中送炭”。用这个词来描述学科,让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基础的薄弱。在我们学校,这些学科一般都是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起步晚、底子薄、师资力量相对弱,争项目、上课题往往都是难上加难。应该站在什么高度去看待这些学科的建设。过去,我们一直有“扶强不扶弱”的观念,总觉得“弱”学科投入产出不合算,不如“强”学科见效快。这种观念是短视的。我们经常讲,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学科建设上同样适用。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新兴学科在将来未必不是支柱学科。真正高水平的大学里,传统优势学科需要传承、发展,新兴学科需要定位、培育,学科建设一定是动态的、与时俱进的。要实现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除了对传统学科和特色学科进行建设外,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不断寻找新的学科方向生长点。
雪中送炭,关键在于怎么送。扶持与培育是这些学科的成长之本。通过资源的直接配给,为学科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使其学科方向更加稳定和集中,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和突出,总之,就要让这些学科早日成熟起来、完善起来、壮大起来,让其在获得自身发展的同时,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验开发的紧密结合,对学校优势和特色学科起到坚强的支撑作用。
交叉与融合是这些学科的发展之要。一方面,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引导其它学科向优势学科进行相应的交叉渗透,在优势学科方向上凝练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要强化多学科间的横向交叉和融合,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方面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做好了这两方面的设计,有限的资源就有可能实现高效的共享,雪中送炭就能送的及时、送的顺畅、送的充分、送到了点子上。
需要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不仅是薄弱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实现创新的重要源泉,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