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匆匆那年》一炮走红,《何以笙箫默》登上荧屏成为贺年大片,同名小说改编为影视文学的狂潮愈演愈烈,也给快节奏时代的我们带来绝美的视觉盛宴。
2014年底,某出版社在与各家书店结单时,却发现其出版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多部小说遭到退货,退货量高达950万元码洋,占总印数的百分之十。
以上两则消息,似乎在悄无声息的说明一个问题:文学正面临危机,文学边缘化现象加剧,这也从侧面说明,视觉享受正在逐步取代深刻的思想给人的启迪。
记得丘吉尔有这样一句名言:这不是结束,也不是结束的序幕,相反这是序幕的结束。当莫言登上世界文学之巅时,每一个中国人都曾殷切期盼,这将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序幕的结束。然而,莫言热逐渐散去,我们又该用什么来守护我们的文学?放眼望去,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又有几个大学生能静心泡在图书馆读几本名著,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宿舍看一段视频,玩一个游戏。
归根结底,文学要想永葆生命力,便在于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昂扬生长于不断发展的时代天空,方可在快节奏的时代中,迎来文学的春天。“知识分子需要纯粹的精神。我很想写写‘国民性’,文学的责任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当然作家还要真实的记录人的心灵、命运。”冯骥才于1月8日一年一度的图书订货会上如是说。
趁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们正年轻,多去图书馆呆会,经典是一种力量,毕竟,文学的传承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
文章来源:园艺学院团委
文章作者:邹磊 王燕杰 陈景丽 闫一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