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传播工具的出现和人人、微信等新媒体网络交流平台的普及,使形形色色的网络词汇和语言隔三差五的出来“冒泡”。网络语言以其新鲜、简易的独特优势,在年轻一代中虏获了大批粉丝。在与人交流中,网络用语的介入似乎成了一种时尚的代言,但有心人不难发现,网络用语中也广泛存在着语句不通、语法不规范、低俗轻佻的字眼。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用语呢?
    中国文字从甲骨、金文到小篆、隶书再到草、行、楷的演变,集象形、会意、形声于一体的宽泛而不乏细腻的表达,每个词语在细细推敲后都别有一番风味。而现在的网络语言几乎将传统文字中的象、形、声、意全然抛却,取而代之的网络词汇多有戏谑、调侃甚至恶搞之意,如“�丝”、“稀饭”、“杯具”、“喜大乐奔”等等。不仅仅是词不达意,令人费解,更有许多青少年将其频频应用在语文写作当中,同学们过于侧重对流行之事的趋附,而忽略了对传统的汲取,最终带来了文笔上的空洞、词汇的贫乏。
    在最新版的《新华字典》中,专门对“学历门”、“考试门”、“房奴”、“作秀”等带有一定现实意义或讽刺意味的新鲜词汇进行了收录,而像“神马”、“给力”、“有木有”等低俗词汇并没有予以录入。由此可见,那些能反映一定社会现象,引发人们深思的网络用语,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我们应当给予包容和保留,而对那些毫无营养和生命力的词汇,我们应当学会尽量避免使用甚至舍弃。
 
文章来源:经管学院
文章作者:贾偌 张雨 张雪漫
责任编辑:王利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