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下午,“滨海盐碱土改良利用技术”专题学术沙龙活动在学实楼6楼学术报告厅举办。校长温孚江在讲话中强调,要进一步调动多学科教师积极性,吸引更多教师参与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中来,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渤海粮仓建设。
活动中,资环学院宋付朋、诸葛玉平、陈宝成、陈为峰、高明秀、骆洪义等教师先后介绍了滨海盐渍土盐分阻断改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滨海盐碱土土壤胶体和结构重构有机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滨海盐碱地主要作物功能性缓控释专用肥的研制与应用、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区农草耦合改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盐碱地水肥盐光热信息实时联合监测及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光板地)快速高效开发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黄河三角洲秸秆控盐关键技术等课题设计方案和研究基础。与会的资环学院、林学院等师生就相关研究进行了交流讨论。
温孚江说,今天的沙龙活动办得很好、很成功,大家交流了研究思路,相互提出意见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提高课题实施的可行性很有意义。我听了老师们的课题设想和研究基础,感到很振奋,对于学校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技术研究并取得预期成果信心大增。他指出,渤海粮仓建设构想是我校杰出校友李振声院士提出来的,现在已经上升为国家粮食安全层面的战略,在山东、河北、辽宁和天津三省一市启动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当前国家倡导渤海粮仓建设,关键的困难就是盐碱地改良,这也正应该成为我们研究的主攻方向。学校对渤海粮仓项目非常重视,前期争取到的项目,进展比较好。学校准备拿出100万元专款,用于支持渤海粮仓相关项目的启动。我在延安学习时写了一篇文章,号召全校相关教师积极行动起来,投入到渤海粮仓项目中去。我们已经在无棣县设立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建了工作站,研究条件也在逐步改善。
温孚江指出,滨海盐碱地改良利用需要多学科力量协同攻关,但土壤改良是基础,在这方面资环学院要打头阵,研究土壤改良方法、研究盐碱地适用肥料和耐盐碱作物品种。研究要分阶段进行,首先在基地研究,然后进行示范,让老百姓见到效益,再大范围推广。要大胆试,重在科学、务实、真干。研究中要充分总结借鉴老百姓的“土方子”,比如过去老百姓把木板垒进墙里用来隔碱,我们得到启发,准备启动盐分阻断改良利用技术研究。有些光板地,要先想办法让它长起植物来,经过一个过程培肥地力,我们通过研究加速这个过程,缩短改良时间,最终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建成优质耕地,实现“粮进棉退、棉进盐退”的最终目标,建成渤海粮仓。
温孚江指出,开展应用研究,既要多深入田间地头接地气,又要耐得住寂寞、有坚持的毅力。在盐碱地改良利用、生产一线踏踏实实研究,坚持十年二十年,必定能出成果。在这方面,余松烈院士、束怀瑞院士、于振文院士、李晴祺教授等,已经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强调,学校发展不仅需要基础研究,这是超前的、战略性的,更需要应用技术研究,这是最终落地开花结果的。学校要加强对应用研究人员评价办法的研究,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方法,让一线应用研究人员在工作考核、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公平的机会。要避免短期行为形成学校指挥棒,影响学校的发展。
温孚江指出,从事科研工作也要有激情,希望全校相关专业有胆量、有动力、有激情的教师积极申报包括学校立项在内的各级各类相关课题,积极投入到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中来,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相关技术研究,促进渤海粮仓建设。同时,希望今后多组织这样的沙龙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同,使单项研究向系统研究发展,通过技术组配集成,争取取得大突破、大成果。
此次沙龙活动由科学技术处主办、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张宪省副校长、董树亭教授分别就滨海盐碱地改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各课题设计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科技处、资环学院、林学院负责人和50余名师生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