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的发展,崛起的中国更加需要这种心态。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适应了这一趋势与要求,是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贯彻执行这一教育方针政策的体现。
  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实验课,开设在大学二年级。通过对多种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鉴定、提取等实验操作,有机化学实验的安全知识和实验基本知识的教育,查阅相关有机化合物手册等工具书和实验报告的书写的培训,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2002年教育部提出的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中,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培养一批在知识、文化、语言等方面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学生在二年级主要接受基础课教育,到三年级下学期或四年级上学期才会专门接受相应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这种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分割开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浪费了很宝贵的教学学时,同时由于专业与英语相互割裂,懂专业的老师不一定专业英语好,同时,教英语的老师又存在对专业的认识与理解深度的问题。解决这一对矛盾的较好方法就是我们目前实施的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有机化学实验也正是适应这一客观形势而应运而生、设立的一门双语基础课。那么怎样搞好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呢?毫无疑问,教材的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双语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很少,由薛思佳、季萍、Larry Olson联合编写的,科学出版社出版,上海市高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教材:《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 (Second Edition)》,实验采用英汉双语编写,对教学双方都非常适用。上述内容不在本文的讨论之中,本文着重就教师如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搞好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谈谈一些实际教学经验,以达到与同行交流沟通,切磋共进的目的。
  首先,设计浸入式(immersion)教育学习环境。在实验药品、仪器设备的准备上,全部采用打印的英文标签,以使学生全部沉浸在既是专业又是英文的环境中。在教学讲解过程中力求专业化、标准化,包括中英文的名称,读音,解释以及用途等。其次,实验的预习报告、实验报告要求学生用英文书写,实验数据讨论以及课后思考题的回答等悉数用英文作答,使学生在预习、教学、实验、课后总结报告等的全流程过程中,在有机化学实验的术语、词汇等的认识、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全部采用英文,为学生随后的大量阅读专业文献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采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结合给学生做讲解。此外在日常的提问、考核以及期末的理论考核过程中也采用英文命题。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实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讲清讲透;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在教师的监督与指导下,安全、顺利、圆满地将实验完成,并在不断地训练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在讲授实验的过程中即要把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讲清楚,同时还要把需要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始终贯穿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在客观上确实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学生以强的资讯刺激,对于涉及实验安全操作等方面的内容更需要给予强制性的要求。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声音、图像、文本信息量大,具有交互性与集成性,尤其对于实验教学而言,那些需要特别引起学生注意的基本操作细节的展示具有直观、可视性佳的特点。如在Thiele Tube法测定液体化合物沸点的实验中,将以Thiele Tube为核心的装置图及药品、仪器等的相关位置详细标注在图中,包括油浴的液面、温度计的水银球、样品管内、外管、样品的量、橡皮套以及酒精灯外焰的位置等。这样既能引起学生的足够注意,也避免了实物演示讲解过程中,外围的同学不能清楚看见以致听不清楚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虽然多媒体实验教学有上述的诸多优点,且教学过程流畅性好,但多媒体课件的准备过程复杂,即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教学内容、素材等,同时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也都体现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中。
  传统的以板书为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实验教学过程也是很有用途的。传统教学方式具有简单、方便的特点,最突出的长处是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使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能够得到显著提升,更有助于学生思而学、学而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无水操作的实验训练过程中,一开始总有部分学生,有时甚至是学习比较好的学生,进了实验室先要把已经烘干准备好的圆底烧瓶或三口烧瓶拿出来洗洗,看上去很认真的样子,其实没有真正领会实验的原理与要求。这时候,在黑板上写下反应方程式,根据平衡原理指明平衡如何向反应产物方向移动,或者点明水分如何影响反应产物。这种机动性与灵活性,一方面要求教师对所做实验了如指掌,另一方面也对学生的操作及其潜在的影响在第一时段给予指导更正,效果颇佳,且学生印象深刻。再比如在讲到分水器的使用等内容时,为了使学生对分水器有个深刻的印象,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h,然后再分别将活塞、圆底烧瓶、球形冷凝管等标示出,最后给出整个回流冷凝、分水原理图,整个过程流畅自然,重点突出,教学效果好。
  有机实验教学过程中,直接的演示操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对于基本操作部分,规范的操作方法,只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还能使学生实验动手与规范化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比如在蒸馏、分馏以及水蒸气蒸馏等实验的仪器安装操作中有一句话:“From bottom to top, from left to right”(由下往上,由左往右);拆卸的时候正好相反。虽然教学的时候反复强调,但学生仍然理解不深,无论是装还是拆,总有个别学生、个别步骤违反上述原则。因此教师在教学演示过程中,不但要演示正确操作,同时把不正确的操作拿出示范,并指明其可能的危害。如在拆卸仪器时,先将圆底烧瓶拆除,这时,上面的蒸馏头或冷凝管就处在悬空的位置,教师针对这个场景,边演示边向学生说明其潜在的危害性。这样学生能看到不正确操作同时,也能看到或预见到其危险性,印象深刻,效果良好。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汪浩 李长城
责任编辑:王利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