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山农融媒11月19日讯 11月15日至16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年会暨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2025)在泰安召开。年会以“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启示”为主题,来自全国农业历史领域的170余名专家学者、会员代表和高校师生参加会议,交流农业历史研究、农耕文明传承、乡村振兴实践等领域成果,深化中国农业历史研究,推进人才梯队建设,共绘农史学发展蓝图。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理事长、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刘子忠,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春霞出席会议并致辞。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玉玺,南京农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原副校长董维春,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潍坊科技学院原校长李昌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卢勇,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军,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杨乙丹等出席会议。



开幕式上,刘子忠表示,过去一年,学会围绕中华农耕文明传承、农业历史学科发展核心任务,扎实推进学术研究、平台搭建与人才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农史研究要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响应国家战略需求,挖掘传统农耕智慧以资政惠民,同时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与国际学术交流。希望各单位携手奋进,在赓续农耕文明、建设农业强国、服务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出农史学界声音,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冷畅俭代表山东农业大学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会嘉宾致以诚挚欢迎。他表示,农史研究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需立足齐鲁农耕文明发祥地优势,深挖历史智慧赋能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作为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山东农大始终坚守农史传承使命,在农业历史文化、创意乡村等特色研究方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未来,愿与学界同仁携手培育青年人才,推动农耕文明创新发展,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刘春霞表示,省农业历史学会深耕齐鲁农耕文明传承,在系统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已成为促进齐鲁农耕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农史研究兼具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正逐步从书斋走向田野,从历史走向现代,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广阔的前景。愿与全国同仁携手搭建“学术共同体”,共同推动农史研究迈上新台阶,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贡献智慧。



开幕式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樊志民、南京农业大学原副校长董维春、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孙金荣、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委书记高淑贞分别从山东农业历史传承、民国前期江苏农业教育转型、汶阳田农作系统文化基因与乡村发展等核心议题作主旨报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卢勇、李军、杨乙丹、杜新豪、高国金围绕“江河脉动:中华农耕文明的源流、特质与智慧”主题展开学术对谈,围绕河流与农耕文明的关系演变,剖析国内不同流域的农耕文明特质以及农业生产重心在流域间变迁的历史动因,以多元视角碰撞思想火花。



16日,中国农业史青年论坛召开,入围本次论坛的15篇论文作者在会上作主题发言,专家学者现场点评并为作者们颁发入选证明。论坛同期开设7个专题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与报告人围绕农耕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大农业史”视域下的区域史研究、农业农村研究与乡村振兴、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传承与当代价值、盐碱地综合治理经验与历史研究等农史研究前沿热点,展开汇报与研讨,集中展示了农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动态。



据了解,此次会议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与山东农业大学联合主办,山东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处、公共管理学院承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华书局等60家研究所、高校、出版单位相关负责人、专家学者、学生参加会议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