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心得
TOP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张吉旺:用初心和使命托起科技强农兴农梦
发布时间:2022-11-06 作者:张吉旺 浏览次数:21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和团队成员始终紧盯农业科技前沿,把玉米生产中的难题作为自己的科研重点,把农民实际需求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坚持科技创新,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努力把科研“试验田”变成农民的“丰产田”,守护国家粮食安全。

坚持技术创新保障玉米高产稳产、持续推进农业提质增效。先后主持973项目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我们团队大力弘扬“十年磨剑”科研品质和“啃硬骨头”科研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近年来,制定山东省地方标准8项、团体标准4项;获国家专利7项;研发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5项,1项入选2020年度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主持创建的“夏玉米丰产抗逆高效关键技术”,近3年推广应用5315万亩,节本增效114.8元/亩,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2.7亿元,为保障我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

为了让科研成果尽快服务农业生产,把科研“试验田”变成农民的“丰产田”,我们团队常年扎根“三农”一线,深入田间开展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用先进的创新成果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多地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黄淮海区指导建立了400多个百亩示范片区,有效带动了大面积玉米生产绿色提质增效;所指导的齐河县夏玉米高产示范田,先后创造了我国夏玉米大面积高产记录;2020、2021和2022年在泰安大汶口镇建设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高效示范田粒收产量分别达到915.2、918.5和1012kg/亩,为黄淮海区域夏玉米高质量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我还担任了临邑、齐河和岱岳等15个县的玉米生产技术指导专家。近5年,参加各类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150余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农民3万余人次,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教学中立足国家一流专业“农学”专业,积极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践行我校“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农业专门人才。在课堂上坚持把科学探索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中,努力用“强农梦”点燃学生的“成才梦”,教学效果良好。自己也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农业大学最美教师等奖励和荣誉。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参加玉米生产考察调研与指导36次,参加各类玉米生产技术培训60余次;同时积极利用电视台、微信群、QQ群等“互联网+”模式,多途径开展玉米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玉米生产技术培训大讲堂云平台”,开展线上培训20余场次,累计培训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新型职业农民1万余人次。期间提出 “疫情对玉米产业的影响及对策”等8项建议和调研报告,报送农业农村部和省农业农村厅等相关部门,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面对新征程,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学校“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和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围绕乡村振兴重大战略需求,时刻把“牢记嘱托走在前、勇担使命开新局”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始终心怀粮食安全“国之大者”,聚焦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科技攻关,为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继续站好三尺讲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培养更多优秀的“三农”人才,脚踏实地,行稳致远,把教书育人、科技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为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一流农业大学而不懈奋斗。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 鲁ICP备05002369号-1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