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施“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战略,为学校实施“双一流”和“双高”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技术引擎。
党建铸魂,引领学院全面发展
学院党委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好党建就是促发展”的意识,树牢党建主责主业意识,引领学院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五年来,学院党委完成新一届党委换届工作,充实加强党委领导;制定完善《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工作条例》等管理制度83项,把学院党建工作纳入制度体系,规范开展党建工作。打造“青春党建微讲堂”品牌活动,开展30余期专题培训,受益师生5000余人;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教学、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师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政治思想觉悟。
学院以“互联网+党建”模式开展智慧党建工作,做好灯塔e支部建设,将学院“信息e+”“晨星”微信公众号、学院网站、线上会议平台有机融合,涵养良好政治生态。打造学生社区党员活动室和社区党建文化长廊,开展党建进社区、党员宿舍挂牌、党员示范岗系列活动,浓厚社区党建文化氛围,发挥党建育人功能。五年来,学院举办10期入党启蒙培训,发展学生党员767人,教工党员7人。
数学党支部获评山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泰安市“泰山先锋党支部”;“青春党建微讲堂”获得山东省党建创新案例一等奖;1人获得山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6个党支部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16人获得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教职工中,党员占到85%;申请成功科研课题的教师中,党员占到90%,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大众日报》以“‘三红’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为题报道学院党建工作,新华社全文转载,阅读量破百万。
强基固本,教学立院质量提升
学院坚持人才为本,教学立院,强基固本抓教学,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新增博士学位教师38人,教师博士比例由32%提高到56.5%。教师获各种教学比赛奖励360余项,其中,国家教学奖励77项,省级奖励125项。
五年来,学院承担全校90余个专业的数学、物理、计算机、测绘、电子等学科教学任务,教学工作量占全校总工作量近1/5;教师主编教材44部,其中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5部。获教学成果奖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2项,发表教研类论文162篇。获批校级及以上教学研究项目5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2项。获批校级及以上教学奖励64项。获批省级课程2门。建设10个专业网站,42门课程网站。学院连续三年在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中排名前列。
新上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2个本科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建设专业。
五年来,3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平均每年完成60余万人时数的实验教学工作;新增建设经费1580余万元,新建、改造11个专业实验室,建设高性能计算平台1个,新建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3个,新建19个本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搭建平台,科研强院跨越发展
学院实施科研强院战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五年来,新上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学位点顺利通过评估。导师规模从15人增加到34人;在校研究生规模从65人增加到186人。研究生毕业163名,其中20人考取博士研究生。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省级优秀毕业生8名、省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1人。
五年来,获批农业农村部黄淮海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农业大数据工程实验室等五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学院科研立项1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10多项。到位科研经费5017.05万元,立项经费由2015年的490.76万元增加到年度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555篇,其中SCI/EI论文295篇,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到14.2。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6项;获授权国际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55项,软件著作权233项,出版专著20部。
学院成立学科建设专班,编写智慧农业博士点培育建设方案;设立农业信息智能感知、农业大数据智能处理、农业智慧系统与服务三个学科方向,组建院级科研团队,规范团队管理;与国内知名企业联合成立智慧农业产业学院,推进齐鲁数字乡村研究院建设。
创新模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以大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变化,以时间为轴线,重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优良学风建设、夯实基础文明建设、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风建设成效显著。
五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4364名,183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6名同学获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74名同学获学校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毕业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85、211等高校研究生近1000人,部分专业考研率达到60%以上。学院4次被评为校级招生就业先进集体。每年有600余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其中国家奖学金12人、省政府奖学金33人,省级先进班集体5个。
五年来,2679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其中481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中获奖;连续3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实现新突破,获奖数量和获奖层次位居学校前列。学院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大批先优典型。
学院在2021年度的学生工作表彰中获“大满贯”,学风建设的特色做法《构建“三三四”学风建设体系 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典型发言。
社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学院充分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服务社会;通过开展对粮食生产功能区小麦和玉米种植分布与变化、长势评估、产量估产、土壤墒情遥感监测等工作,有力提升了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监管水平,为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农大智慧。通过开展东平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工作,为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北方用水安全提供数据支撑。
学院充分发挥计算机、电子、物理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优势,组织专家教授进中学,向初高中学生普及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基础知识,提高中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对学校的认同,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宣传农大,让更多人优秀学子走进农大。
学院不断强化农业大数据研究先发优势,在农业大数据采集、农业大数据挖掘分析及应用等方面成绩显著,连续举办六届“农业大数据论坛”,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2014年、2017年,大数据中心研发的“渤海粮仓”大数据系统分别向时任副总理汪洋汇报,得到高度评价。截至目前,已设立农业大数据示范基地22处,“设施农业智能测控”“农产品安全溯源”“大蒜大数据平台”等数十项大数据技术已在生产实地应用;为农业农村部完成农业单品大数据产业服务报告8部,完成国家农业高新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5部。学院联合国内六家知名企业成立山东农业大学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为传统农业的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服务,为农业现代化贡献信息力量。
五年来,派出2人担任省派第一书记,助力脱贫攻坚国家战略,圆满完成学校党委、省委安排工作任务,1人荣获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为顺利实现脱贫工作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