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校第七次党代会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学院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新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工作创新
加强理论学习,为学院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学院党委始终把抓好党员干部和教职工的政治理论学习放在首位,坚持集中学习和党员干部自学相结合,强化学习强国、普法考试、灯塔-党建在线等平台的日常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和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注重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加强政治建设,提高学院党员干部的政治能力。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立德树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探索学院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同时,深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夯实理想信念根基,并根据历次主题教育活动安排,稳步推进“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史学习教育等学习活动,以思想理论的清醒推动政治上的坚定。
注重工作创新,不断开创学院党建工作新局面。学院党委把党建工作与学院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与农学院、中国建设银行泰安分行和上高街道黄家庄社区等对接共建党支部5对,参与城市社区党建共同体1个,农村基层组织党建共建示范基地2个,与泰安市主题党日活动中心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被岱岳区委授予共驻共建先进党组织。遴选青年讲师团理论专家20余人,作报告60余场,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1个。学院重视对基层组织活动、学院先进典型和取得成绩的宣传报道,近年来通过校园网发布新闻稿件50余篇,学院网站发布新闻近300条。
推进教学改革,注重提高实效
课程建设稳步推进。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部分人文社科选修课,并承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均采用专题式教学,并利用雨课堂、智慧树、超星等技术平台,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学院现有山东省首批建设思政课“金课”2门、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课程2门。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打造了“基于慕课的N+4+3”混合式教学、“红绿交融”混合式教学等,学院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举办多届“耀动青春•我爱思政”微视频大赛、“奋进•新青年”实践教学展演等;“新时代泰山挑山工与青年使命担当”同城大课堂、“初心课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百年乡村变迁”图片展等在省内外具有广泛影响。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校级教学奖励10余项等。学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举措入选教育部“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计划,被《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和光明网、山东教育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并被学习强国平台多次推送。指导的作品获全国大学生“我心中的思政课”微电影大赛优秀奖3项、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优秀奖1项。
协同共建提高建设水平。2018年,学院与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手拉手”合作共建协议。2021年7月,与泰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肥城市教体局签订大中小学思政课“双协同双提升”合作共建协议。10余家省外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访交流,学院影响力和声誉度持续提升。
历练科研团队,提升研究能力
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制定了鼓励科研工作的办法措施,调动教师开展高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新研究动向和学术前沿问题,加强科研队伍团结协作,组建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支研究团队,支持山东省高校统战工作理论研究基地、泰安市农业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工作。
学术交流丰富多元。主办承办“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高端论坛”“山东社科论坛2022—马克思主义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第十届全国高等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等学术年会10余场次,在“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80余场次。设立“明德讲堂”,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70余场。组织举办“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等学术沙龙10余场。
近五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项目100余项,学院立项科研课题40余项。师生发表学术论文554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等核心期刊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研究成果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励近百项,其中省级奖励12项,厅级奖励16项。
抢抓发展机遇,学科建设上台阶
聚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术化、学理化,强化使命担当,做好“两个结合”工作,形成新时代具有我校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优势。
加强针对性调查研究,筹划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在学校党委领导和有关部门指导下,凝聚研究力量,汇聚研究方向,抢抓发展机遇,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后,又获批学校“双一流”重点培育学科专项建设和省马克思主理论博士学位精准培育建设项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素质稳步提升
教师队伍提质增效。学院加大人才招聘力度,引进大批优秀博士硕士充实思政课教师队伍,探索遴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专家参与学院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学院现有教授14人,校聘教授4人,副教授3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9人。
教师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全国、省多类骨干教师研修班等,落实实践研修,切实提高教师的理论功底、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学院现有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培育)1个、“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2人、“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两课’优秀教师”2人、“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人,2人入选“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6人次获学校“最美教师”“教学先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夯实培养过程,人才质量持续上升
一贯重视研究生培养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将竞争淘汰机制、预警机制与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相结合,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导师组严格把控学术指导、论文开题、学术进展、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双盲评审、论文答辩各环节工作,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院先后有24位研究生考入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攻读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大部分就业于高校、党校、职校或党政科研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工作。
锻造服务能力,社会服务不断增强
学院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积极承担各类理论宣讲和社会服务任务,作“党史学习教育”等理论政策宣讲200余场次,选派3位教师参加“四进”攻坚工作组、1位教师参加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在全省各地进行乡村振兴考察和帮扶活动20余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效果,1人获兰陵县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组织学院教师围绕重大现实问题、重大理论问题和重大实践经验总结开展调研,支持教师参与各级党委政府重要文件、报告等起草工作,10余人次参加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立法论证工作、泰安市党建工作改革试点研究等决策咨询,提交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行政扁平化的街道办事处改革研究”等咨询报告被《山东省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二十条措施》《安徽省城市基层政权建设调研报告》采纳部分观点。
过去五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学院取得一定发展成就。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