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山农紫麦1号’,也叫黑小麦,是2010年9月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一个正式审定的黑小麦品种,同年取得农业部授予的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山农紫麦1号’具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麦皮中聚积有大量天然花青素。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不仅无毒、无诱变作用,而且具有抗氧化、保护血管、抗坏血酸,预防癌症等多种保健功能,可直接用于食品、医药、美容等行业;二是具有丰富的矿质营养元素,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硒、钙、锌、铜、磷、铁、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其含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普通白粒小麦。其中硒、铜、锌、铁、磷,其含量分别为对照白粒小麦的154%、146.5%、121.24%、117.95%、110.73%;三是粗蛋白质含量15.23%,营养和加工指标优于其他普通小麦。”
  6月9日上午9时许,我国著名小麦育种专家78岁的孙兰珍教授,又一次来到山东农业大学南校区农学试验站小麦示范田观察“山农紫麦1号”的生长情况。站在金黄色麦田的田埂上,孙兰珍谈起她的最新研究成果“山农紫麦1号”,如数家珍。
  “‘山农紫麦1号’集天然色、香、味和营养、保健等优点于一体,其发展方向也符合未来食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全麦粉可用于制作馒头、面条、烙饼、糕点等大众化食品以及黑面包配粉。黑小麦食品的开发利用必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20多年来,这是记者第四次采访孙兰珍。四次采访记录孙兰珍教授的科研历程,见证了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小麦育种专家的精神追求。
  1991年5月19日,记者曾在肥城边院镇柳林村丰收在望的麦田里,采访过孙兰珍教授。当时太谷核不育小麦鲁麦15号百万亩现场检查会在肥城召开。此时,以孙兰珍为首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研究与利用课题组,利用我国独有的由显性单基因控制雄性不育性的太谷核不育小麦作为种质资源和育种工具,经过十年努力,在国内第一个育成早熟、高产、抗病冬小麦品种“鲁麦15号”。参观的农民和专家都对鲁麦15号予以高度评价。
  1995年3月5日,我在她设在温室的办公室采访孙兰珍,当时她正在利用小麦育种的空闲为研究生备课。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截止到1994年夏收,鲁麦15号已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河南累计推广种植3392.6万亩,增产小麦11. 03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7. 3443亿元。加上1994年的秋播面积1561. 03万亩,已累计种植4953. 63万亩。
  1996年的春天,当我第三次采访孙兰珍教授时,她主持的“鲁麦15号的选育与推广”,以其国内领先、国际首创的水平,累计种植6700多万亩的面积和巨大经济效益,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那年,孙兰珍虽然已是63岁,但仍以自己雄厚的工作基础和科研实力,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竞争,并申报成功,是1995年全校五十多个申报项目中唯一被批准立项的项目。
  面对即将收获的“山农紫麦1号”小麦,孙兰珍教授对记者说:“‘山农紫麦1号’株型较紧凑,籽粒饱满、硬质,高抗条锈、叶锈,轻感白粉病,中熟偏早,2007和2008两年山东省小麦高肥区域试验,折合亩产分别达到505.82公斤和511.04公斤;2009年山东省小麦高肥生产试验11个点平均亩产509.15公斤。”
  上午10时,结束了采访,孙兰珍又来到另一块育种田,观察小麦育种材料的田间表现,她要在这些材料中选育出黑色小麦新品种,满足市场对黑色小麦的需求。她对记者说:“我没有别的爱好,最愿意来到田间,我搞了一辈子小麦育种,看到小麦就有感情,站在麦田里就来劲头,我离不开小麦!”
  大爱无疆,大爱化作田间行。孙兰珍已经退休多年,但仍然保持着艰苦奋斗、严谨细致、脚踏实地、拼搏创新的优良作风和工作习惯,默默奉献在小麦育种第一线。
  从1956年大学毕业至今,孙兰珍教授在南校区这片土地上,在齐鲁大地上,已经奔走和工作了55个春夏秋冬。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知识智慧、心血和汗水,把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的热爱,全部倾注在小麦新品种选育和教书育人工作中,倾注在丰收的麦田里;她自觉把科研工作和国家粮食安全、国计民生、农业现代化联系起来,用沉甸甸的丰收成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贡献,忠实地实践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章来源:农大报社
文章作者:刘观浦
责任编辑: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