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最早开展机器人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也是我国两个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之一。许长华,机电学院2009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今年他带着367分的初试成绩,在分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过关斩将,通过复试,获得了去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深造学习的机会。他是如何叩开理想大门的呢?

初入大学,许长华也有过迷茫。直到有一天,他偶然加入了一个机器人论坛,走进机器人的世界,他被深深地吸引了,“就像找到了‘组织’的感觉。”许长华这样描述,“我就是要做机器人!”内心的声音终于变得坚定、掷地有声。在他的眼里,让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动起来是一件很奇妙的事。许长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决定坚持选择,努力下去。从此,许长华走上了他的机器人之路。

在追寻梦想的路上,许长华付出了许多超乎常人的努力。机器人之梦点燃,许长华得到的第一个机会是“机电之光”,“机电之光”是机电学院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创新平台,也是一个宝贵的实践机会,许长华决定抓住机会试一试。“我要做个机器人参赛!”当时许长华才刚上大二,很多专业课还没学,没人指导,没人帮忙,没有实验室,甚至没有相关的工具。从设计、制作到组装、试验,再到编程、调试,都需要他独立完成。任务量大、工具落后、专业知识不足……许许多多的问题困扰着他,但是,对于许长华来说,这些都不是困难,因为这是他的梦想,他坚持为梦想而战,努力挑战自己。

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单片机的知识,在许多相关基础课程都还没学的时候,许长华就提前选修了大三的单片机课程,因为缺少基础知识,学起来很吃力,许长华就拿着课本去问老师、问大三的学长,还借来其他相关课程的课本,一点点自学,终于啃下了这门课。为了筹措资金,他卖掉自己喜欢的相机,淘来各种工具、材料,还有相关书籍。就这样,许长华在宿舍搭建了一个简陋的“个人实验室”,然后进入了一种真正“废寝忘食”的状态。那时睡觉睡得很少,白天动手加工机械、焊电路,早晚的时候舍友都在休息,不能制造噪音,就自学理论知识,一直学到深夜。“因为很投入,不想放下手头的工作,所以经常不去吃饭,一直忙到晚上10点多,突然想起来自己一天没吃东西,这才赶紧去商店买些吃的。”许长华笑着告诉记者。

机器人的许多部件都是许长华自己加工出来的,由于手头工具简陋,每一个部件的制作都花费了他许多心思,繁复的机械加工在他手上留下了一道道伤痕。然而,当许长华将手工制作的零部件组装完成,却发现零件精度太低,机器人的两腿甚至不一样长。怎么办?他就重新加工制作,一点点研究,一遍遍加工,一次次试验……一个部件往往要翻工多次才能最终达到标准。

许长华的努力赢得了老师的认可,他有了一间实验室,不用一个人在宿舍单干了。“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我觉得很幸运。”许长华说,“但是老师对我说:‘你的幸运是因为你自己的努力。’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付出了总会有回报,我深信这句话!”从那以后,许长华就一头扎进实验室。很长一段时间,许长华每周只睡六个晚上,每个周六都通宵做设计、编程。“也许只有八号楼的保安知道,每个周六的夜里,有个实验室的灯是一直亮着的。”许长华说。

对梦想的追寻从未停止,当梦想清晰的时候,便不去想身后的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泰戈尔曾说过:“不是我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了我。”当许长华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斩钉截铁的时候,荣誉就自然而然地跟随而来:山东农业大学“机电之光”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最佳创意奖,“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恩智浦奖”二等奖,山东省机器人大赛二等奖,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仿人机器人竞速比赛标准赛项目一等奖,“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一等奖……

2013年3月,许长华带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机器人,来到哈尔滨参加考研复试。他出众的实践能力获得了导师青睐:“你的初试成绩应该算是比较低的,但看你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我们很欣赏你的实践能力,准备接收你加入我们团队。”就这样,带着尽管并不十分出色的初试成绩,凭着他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韧劲儿,凭着大学期间培养的卓越的实践动手能力,许长华叩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大门。

在机器人研究的道路上,他将越走越宽。

 
文章来源:机电学院
文章作者:刘承磊 张博 曾鑫
责任编辑: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