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视点

  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数学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数学教育是培养数学思想的直接途径,这之间,课堂教学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大学生数学思想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除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深厚的数学素养外,还要有较强的教书育人的基本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与教学魅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提高课堂效果的体会。
  一览众山小。数学是一门必修的学科,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数学的首堂课中,无论学生以前是否知道,也应该告诉学生这一些,使学生明确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什么是数学?大学各个专业为什么要学数学?“高科技的竞争就是数学的竞争”,繁荣的中国需要数学,现代高科技离不开数学的精密计算,更离不开运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述和严格推理。扎扎实实地学好高等数学,培养好运用数学知识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将来无论做什么,都有条不紊。一句话,站在数学的高度,理论上抽象出来的结论,将对一切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解了这些,学生会对数学的学习主观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体悟学科美。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要在教学中充分讲解从而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美。观点和方法是数学的两个方面:既紧密联系,又有所区别。但方法影响观点。数学方法的美即来源于此。数学的抽象美的表现形式不同,它给人带来的是简洁、明快和高效的美。
  比如,点线图――拓扑学topology:不注重数量关系和形状特征,而注重点与点的连接方式!拓扑学的产生与发展进一步表现了数学的抽象程度,其抽象的美与实际协调如此,即展示了数学的优美!
  再如在讲授导数概念、微分中值定理、牛顿-莱布尼兹公式、欧拉公式等重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时,要讲述来源、要充分展示这些定义、定理、公式产生的过程和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学生了解这些像诗一样的定理公式的意义之后,他们对数学美的感受就会有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从而在学习过程中油然产生对数学的敬意。
  重思想升华。大学数学的学习,一方面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数学方法。数学方法不仅体现在解题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大学数学区别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变化过程引入数学,把辩证法应用于数学。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渗透辩证法思想和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学生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理性怀疑精神和奋勇攀登的科学献身精神。
  应须教有疑。“须教有疑”,是古人朱熹提出来的。他在文章中说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无疑到有疑,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疑到无疑,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人的学习,就是要在“无疑-有疑-无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不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数学,当然也不例外。从无疑到有疑,说明你开动了脑筋,钻到课本内容里去了,这是学习成功的前提,也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而,仅止于此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疑问,化有疑为无疑。在解决这些疑问的过程中,综合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充分开动脑筋,就使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又一次飞跃。宋人张载也说:“在可疑处而不疑,不曾学;学则须疑。”他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教师“须教有疑”,既是一个方法问题,也是一个职业素质的问题。
  重语言艺术。调查一下名师们的特点,语言艺术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老师学问再高,但是表达不好或者表达不清,他的学问是要大打折扣的,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尤其是对于讲授无限之美的数学教师来说,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更是关键。一是课堂教学 语言力求生动有趣。作为一个大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要练习自己的口才。大学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既条理清晰又生动有趣,这样才会得到学生的欢迎。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情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所以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数学教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是课堂教学语言要注意说话技巧。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声调变化,发音轻重,速度快慢,抑扬顿挫,起伏跌宕等都要错落有致。同时还要根据讲授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不同,确定自己相适应的语速语调变化,力争教师的教学语言和教学内容和谐,与教学过程和谐。比如讲述推理过程时,就应该根据推理的技巧、推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推理过程中的联想等,语速时而凝重、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时而轻快。这样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充分领略到数学推理过程的美妙所在。 
 
文章来源:信息学院
文章作者:郝建民
责任编辑:王利

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 邮编:271018
邮箱:webmaster@sdau.edu.cn

新浪微博

微信官微

Copyright © 2008-2021 NEWS.SDAU.EDU.CN
鲁ICP备05002369号 版权所有@山东农业大学新闻网